芭蕾舞源自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宮廷,其字源來自拉丁文,就是指音樂和舞蹈結合的一種型式,最早的芭蕾舞,則是融合了劍術的一種舞蹈,因此會用到足尖。十七世紀法皇路易十四是讓芭蕾成為精緻的關鍵人物。路易十四非常喜歡芭蕾舞,他自己從小就接受芭蕾舞蹈的訓練,經常在宮廷中的芭蕾舞劇擔任男主角,一直跳到中年,因為自覺體態豐腴,再跳不好看,才不再跳。
路易十四有一個「太陽王」的稱謂,就是因為他跳的一齣芭蕾舞劇中,他演的角色稱為太陽王。路易十四宮廷建制了芭蕾舞訓練的近代基礎,法皇宮廷中訓練出來的專業舞者和編舞家,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將這些訓練帶到北歐和俄國,奠定了近代另一個重要芭蕾舞的重地。也刺激了包括柴可夫斯基、史特拉汶斯基等俄國樂派作曲家創作芭蕾音樂的風氣產生。幾乎近代我們所知道和喜愛的芭蕾舞和音樂,都來自法國和俄國芭蕾學派。
法國的芭蕾舞音樂在十九世紀上半葉佔上風,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則是俄國佔上風,接著二十世紀初則因為有戴亞基烈夫的俄國芭蕾舞團,委託包括史特拉汶斯基、拉威爾、德布西等作曲家創作芭蕾音樂,而激生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幾部作品:火鳥、春之祭、彼得洛希卡、波烈路、牧神的午后等曲,這些作品日後都脫離了芭蕾音樂,成為影響二十世紀音樂理論和聆聽習慣最重要的關鍵作品。
這六張CD,收錄了超過七小時、共101個知名芭蕾樂章。可以說囊括了古今最知名的芭蕾樂段在其中,絕對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