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第在譜寫《唐卡羅》時,已跳脫傳統歌劇的窠臼,而全然顯露「音樂戲劇」的極致美學。詩人席勒的原著,提供威爾第在創作上大開大闔的方向。在這齣大歌劇中,除了一般歌劇常見的男女情愛之外,還勾勒出十六世紀西班牙政治與宗教的角力、光輝的男性友誼、隱私的父女亂倫…等等,這些糾葛複雜的情節,在威爾第雷霆萬鈞的筆下,呈現出真正的史詩氣度。
男高音柯雷利自1961年登上大都會歌劇院之後,便成為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巨星,他那燦爛輝煌的嗓音,完全符合劇中主角唐卡羅的尊貴氣質,過去柯雷利未曾進錄音室錄製過《唐卡羅》,也因而這套1964年大都會歌劇院的廣播錄音顯得彌足珍貴。
偉大的戲劇女高音芮莎妮克,1959年首次登上大都會歌劇院,是因為卡拉絲被劇院「解約」,接替她演出馬克白夫人而迅速走紅。芮莎妮克所詮釋的伊莉莎白,跳脫了過去抒情女高音不慎即變成無病呻吟的詮釋問題,以渾厚紮實的歌聲道出「侯門深四海」的哀淒。
指揮家是來自奧地利的大師艾德,當年他為了逃避納粹政權,來到美國與大都會歌劇院合作長達三十年之久。由於對聲樂及合唱的高深功力,艾德的《唐卡羅》有著宏偉壯麗的音響效果,再加上其他大都會明星,如首席男低音托濟(Giorgio Tozzi)、當家次女高音達莉絲(Irene Dalis)等名家獻唱,這套錄音宛如流著藍血的皇室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