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七日德國波昂,卒於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維也納,享壽五十七歲。貝多芬身處古典樂派進入浪漫樂派的過渡時期,作品早期也是崇尚海頓、莫札特古典風格的作曲美學,但到了中期以後出現大幅的轉變,體現了浪漫時代的先聲,追尋一種德國式浪漫美學歌頌人類崇高情操和對於個人極致表現的追求,並將音樂從原本古典時代的娛樂副產品轉為關注內在的感情表達的藝術創作。
貝多芬在樂壇上有「樂聖」之稱,這是因為他的音樂有很高的道德理想,像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就是在歌頌人類四海一家的理想,而他一生經歷失聰和喪親等傷痛,卻依然能夠堅守作曲家崗位,持續創作並提昇,讓他成為不屈不撓的偉大性格之代表。貝多芬一生的創作,以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十六首弦樂四重奏、九首交響曲、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小提琴協奏曲、五首鋼琴協奏曲和唯一的歌劇菲德里奧最具有代表性。
這份選輯中,就將他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名曲,全都細心地收錄,演出者全是以詮釋貝多芬作品而知名的音樂家,包括鋼琴家阿胥肯納吉、指揮家馬舒、一代貝多芬詮釋名家巴克豪斯、義大利弦樂四重奏、匈牙利指揮大師蕭提、柯瓦契維奇、小提琴大師葛魯米歐、早逝鋼琴名家哈絲姬兒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