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爾逝世兩百五十週年紀念
◎ 收錄八部韓德爾完整歌劇,包含:《林納多》(Rinaldo,1711)、《凱薩》(Giulio Cesare,1724)、《塔莫拉諾》(Tamerlano,1724)、《羅德琳達》(Rodelinda,1725)、《亞歷山大》(Alessandro,1726)、《羅塔里歐》(Lotario,1729)、《帕提諾佩》(Partenope,1730)、《塞爾斯》(Serse,1738)
◎22片CD龐大收集以饗樂迷,演繹、製作、錄音俱優,是當今不可多得的韓德爾歌劇饗宴
◎內頁厚達一百多頁,以三種語言簡介歌劇內容。
1712年自德國漢諾威宮廷曠職、不告而別的韓德爾,藉著《水上音樂》重獲英王喬治一世的垂寵,並將精力投注於一連串的歌劇創作。韓德爾下筆之快有如神助,畢生創作的歌劇不下40齣,都是以義大利文行之,然而因應劇中反覆詠歎調的需要,在韓德爾任何一部歌劇的總譜上,無不密密麻麻地佈滿了賣弄花腔的片段,正好提供了1720年起風發蓬勃、以扣人心弦與運轉靈巧著稱的閹割男高音一個最佳的舞台,那聲如處子、直上雲霄的高音A或高音B,恰好與當時台下混亂吶喊的喧囂聲一較高下。
在沃波爾的《乞丐歌劇》大獲全勝,倫敦人對義大利歌劇的狂熱降溫之前,韓德爾早已從歌劇事業中賺取了大筆財富,足以讓他投資一萬英鎊於皇家劇院上,如果不是隨後出現的林肯劇院出來瓜分大餅,韓德爾的劇院說不定可以撐得更久,也因此韓德爾才將創作重心改投入神劇之上。
韓德爾的歌劇雖多,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遵循著約定成俗的傳統,由不停的詠歎調加上幾首二重唱,和多人重唱混雜其間,拼湊而成的大拼盤。劇本不外乎古典或神話的主題,氣氛刻劃上多費心思,而人物個性卻少有著墨,並依循所謂「巴洛克歌劇」的傳統模式譜寫。而歌手在演唱反覆詠歎調時,先唱片所有音樂素材,在回覆到第一部份,由於劇情如出一轍,歌手就需要將他的聲樂技巧,和旋律的種種花彩,像現寶一樣全盤托出。
為了紀念韓德爾逝世250週年(1685.2.23 - 1759.4.14),Sony Music一口氣網羅了作曲家8部歌劇,以22片CD之龐大製作以饗樂迷,演繹、製作、錄音俱優,是當今唯一不可多得的韓德爾歌劇盛典。這套難能可貴的合集中,華金森(Carolyn Watkinson)和寇楚芭絲(Ileana Cotrubas)於1977年共演了《林納多》(Rinaldo,1711);貝佛利.席爾絲(Beverly Sills)與諾曼.崔格爾(Norman Treigle)二位老將則在1967年錄下的凱撒大帝》(Giulio Cesare,1724)。而當今叱吒風雲的假聲男高音René Jacobs,在《塔莫拉諾》(Tamerlano,1724)中親自下海,早逝的法國假聲男高音Henri Ledroit在此則有精采的演出。女高音Barbara Schlick與老搭檔假聲男高音Kai Wessel一同演出1725年譜寫的《羅德琳達》(Rodelinda),《亞歷山大》(Alessandro,1726)以及《帕提諾佩》(Partenope,1730)二齣歌劇,則在Rene Jacobs與古樂巨擘庫伊肯(Sigiswald Kuijken)的指揮下有亮麗的表現。
2004年由指揮亞倫寇第斯(Alan Curtis)錄下的《羅塔里歐》(Lotario,1729)是本合輯最新的義大利製作,次女高音華金森(Carolyn Watkinson)則在《塞爾斯》(Serse,1738)中再度上陣,由湘-克勞德.馬古瓦(Jean-Claude Malgoire)指揮子弟兵國王弦樂及管樂團(La Grande Ecurie et la Chambre du Roy),與次女高音芭芭拉韓翠克絲(Barbara Hendricks)、響噹噹的假聲男高音伊斯伍德(Paul Esswood)攜手共創了經典之《塞爾斯》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