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由巴倫波因與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合作的艾爾加作品廣獲好評,紐約時報表示:「如果任何人想在英國以外找到艾爾加的最佳詮釋,無須刻意追求,非巴倫波因莫屬。他重返指揮英國作曲家作品,以深沈的樂團音調,證明了艾爾加正是布拉姆斯的傳人。」本集中他們再度合作,演出艾爾加作品編號37的「海景」與作品編號68的「法斯塔夫」。
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Staatskapelle Berlin)前身是成立於1742年的皇家普魯士宮廷樂團,現任總監為巴倫波因。因隸屬柏林國立歌劇院,因此常駐的演出場地也在歌劇院中。歌劇院大樓名為Unter den Linden,是柏林最古老的劇院建築。樂團共有130名成員,除了歌劇演出也演奏純管弦樂曲目。 《海景》寫作於1897-1899年間,完成於《謎語變奏曲》之後,頗具馬勒風格,樂譜於1900年出版。內容以海洋為主題,以五首不同詩人的作品為歌詞,創作出一部聲樂聯篇套曲。五個樂章分別為:海洋安眠曲、避風港-卡普里島、海上安息日之晨、珊瑚之所在、泳者。
艾爾加將他對詩句的理解與想像化為音符,並以半音階手法突顯音樂張力;無論是調性、和聲與音型,都能與歌詞意境相配合。 艾爾加曾表示完成於1913年的《法斯塔夫》是他最好的作品,但必須花些功夫才能理解。此作與威爾第歌劇《法斯塔夫》皆取自莎士比亞劇作中之角色--一個嗜酒成性又好鬥的士兵。他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其名已成為體態臃種的牛皮大王與老饕的同義詞。艾爾加的管弦樂作品取材自「亨利四世」中略帶憂鬱的法斯塔夫,威爾第的歌劇則取自「溫莎的風流婦人」中自負的法斯塔夫。
包含《傑隆提斯之夢》與先前所完成的兩首交響曲及大提琴協奏曲,巴倫波因所指揮的艾爾加作品已掀起樂壇一股艾爾加風潮。留聲機雜誌表示:「巴倫波因長期鑽研,並深愛著艾爾加,更使之成為其音樂DNA的一部分。」英國泰晤士報則表示:「巴倫波因在德國及其他地區以無懈可擊的方式擁護這位作曲家,除了給予讚美之外別無可說......巴倫波因的詮釋掌握了作品的原貌與強度。」本專輯無疑是他朝艾爾加專家之路邁進的又一勝利徽章。
Elgar: Sea Pictures, Op. 37
1. I. Sea Slumber Song
2. II. In Haven (Capri)
3. III. Sabbath Morning at Sea
4. IV. Where Corals Lie
5. V. The Swimmer
Elgar: Falstaff, Op. 68
6. I. Falstaff & Prince Henry
7. IIa. Eastcheap
8. IIb. Gadshill – The Boar’s Head – Revelry & Sleep
9. IIc. Revelry & Sleep
10. IId. Dream Interlude
11. IIIa. Falstaff’s March
12. IIIb. The Return Through Gloucestershire
13. IIIc. Interlude. Gloucestershire, Shallow’s Orchard
14. IIId. The New King – The Hurried Ride to London
15. IVa. King Henry V’s Progress
16. IVb. The Repudiation of Falstaff, and His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