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奧亞當〈低男中音〉何內柯羅〈男高音〉
許萊亞〈男高音〉海倫杜娜特〈女高音〉
卡拉揚(指揮)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
留聲機雜誌:「要是下半輩子我只准聽一部歌劇,那我要選紐倫堡的名歌手,要是我被送到西伯利亞去,只准帶一套唱片,那我就選眼前我評的這份錄音。聽著這份錄音讓人愉快,那是非常深刻而且動人的經驗。」
聽卡拉揚的任何歌劇錄音,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其中的歌手,卡拉揚是位對歌手相當挑剔、且有他個人與眾不同主見的指揮,他挑的歌手特質,貫徹了他對該部歌劇深入的想法,而卡拉揚對任何入手的歌劇,又向來有他非常與眾不同的想法,因此,這樣的加乘下,卡拉揚選中的歌手所唱出來的歌劇,不論成功或失敗,總是有著他獨到的見解,且貫徹得非常透徹,絕不馬虎或虛晃一招。這份七一年的錄音,是卡拉揚在藝術見解最成熟,而體力還未衰退,還足以支撐他貫徹精神意志的時代錄製的,因此可以看作是他最巔峰時期的作品。卡拉揚的選角,一向備受爭議,他往往啟用許多人認為不適合該劇的歌手演唱某個角色,但等到全劇完成,大家才發現,原來他自有他的原因。就像本劇中提奧亞當來唱漢斯薩克鞋匠一角,就被許多人視為不可思議,這位出色的沃坦,怎麼可能唱得好劇中的名歌手大師?但是,別忘了,這是一部喜劇,而卡拉揚透過他聲音中的那份粗糙感,成功地塑造了劇中最重要的一景:以補鞋敲打中斷波格納演唱的有趣畫面。如果薩克斯的聲音不那麼粗,那他和波格納這段對話怎麼會合理?如果兩人的聲音一樣美,那薩克斯憑什麼來批評波格納?兩人一定要有不同的美學基礎啊!從這裡卡拉揚的選角邏輯就現出了端倪,也正是這份錄音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