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錄音完成於一九六四年,是哈農庫特親創維也納古樂團第一代團員所共同完成。
不超過四人的編制、採用十八世紀初的古樂器,可以說是見證了古樂運動和巴哈復興的重要歷史里程碑錄音。
巴哈的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可以說是他年輕時代研究巴洛克大協奏曲的心得總括,裡面將巴洛克時代所有協奏曲的手法都作了縮影般的呈現。這六首協奏曲,第一號是為法國號、雙簧管與巴松管等四部對抗弦樂團所作;第二號則是為上述四種獨奏樂器對抗樂團整體而寫;第三號則是將各三把的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部對抗樂團所寫。第四號則不在樂器上作文章,而是在樂章的結構上形成特色,不過長笛在曲中形成相當主要的旋律。第五號協奏曲則以大鍵琴為主奏,雖然大體上還是巴洛克式的大協奏曲的作風,但慢板樂章最後長段的大鍵琴獨奏顯示了樂曲的獨奏傾向。第六號協奏曲比前六曲都要陰暗,特意省略了小提琴部,是巴哈獨創的配器手法。這份錄音完成於一九六四年,是哈農庫特親創維也納古樂團第一代團員共同完成的,其中小提琴部由他的夫人艾莉絲擔任第一小提琴,而演出的人數則很謹慎地採用一部不超過四人的編制,目的是要重現巴哈時代的演出音響,同時樂器也都採用十八世紀初的古樂器,連雙簧管、木笛、小號、大鍵琴、橫笛和巴松管都是非常考究地將古樂器重新建構成的。這樣的概念在當時還只是草創,即使連巴哈這些樂曲都還只是只有音樂界人士才熟悉的珍貴曲目,哈農庫特的這份錄音可以說是見證了古樂運動和巴哈復興的重要歷史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