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匈牙利的猶太人,蕭提本姓史坦(Stern),這顯示了他們家和德國深厚的淵源,雖然父親是虔誠的猶太教徒,蕭提卻從不熱衷於宗教。日後,蕭提歷經戰亂,但他的音樂認同幾乎就是來自德國,十二歲時啟發他想成為指揮家,就是聽到奧國指揮家艾利希.克萊巴指揮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十八歲自李斯特音樂院畢業,經過匈牙利國家歌劇院指揮工作的洗禮後,在二十歲出外闖蕩的第一站,也是德國歌劇界。先是擔任克里普斯(Josef Krips)的助理,之後就廣泛接觸德國樂界的大師克倫培勒、布殊和克萊巴,之後更到薩爾茲堡音樂節擔任托斯卡尼尼的助理。戰後依舊輾轉流連於德國歌劇界,從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一路到法蘭克福,更和理查.史特勞斯接觸,深深浸淫於德國的音樂傳統之下,決定了他日後的音樂認同和養成。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六零年代以華格納指環全集錄音一戰成名的重要原因。
蕭提曾說過,他是接受巴哈音樂養份成長的樂人,因為他接受完整的鋼琴家訓練,自然要彈奏巴哈《平均律》,日後雖然歌劇指揮生涯讓他遠離巴哈,但他卻又經常莫名地一再和巴哈接觸,尤其在慕尼黑時代,當地因為每年復活節演出馬太受難曲的傳統,他到此指揮也開始每年指揮《馬太受難曲》。五零年代後期到法蘭克福後也開始指揮《B小調彌撒》,但離開德國後,三十年沒再指揮這套曲目。
日後,在他談到為什麼選在七十八歲時灌錄這首彌撒,提到早年在德國樂界打拼時,就經常和德國樂手一起合作這些巴哈聖樂,當時大家還都習慣以大編制演奏巴哈。但到九零年代時,因為古樂風盛行,一聲部一人的作法已被廣泛接受,所以灌錄《馬太受難曲》時,他就將合唱團人數減至八十人,以求更清楚的聲部呈現。到灌錄《B小調彌撒》時,也維持合唱團只在八十人以下,而且依舊是專業合唱團而非早期混用業餘和專業合唱團的作法。
這份錄音是蕭提在一九九零年與芝加哥交響樂團舉行三份現場演出並錄音後,再於事後逐一聆聽,從中選出他最滿意的錄音剪在一起。理論上雖是如此,但其實整份錄音中九成五都是來自最後一天的演奏。連蕭提自己都承認,因為這份錄音讓他更加喜愛這首《B小調彌撒》,而迫不及待要在隔年的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上再度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