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錄音收錄了兩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俄國鋼琴家的精彩作品。吉列爾斯和李希特兩人同出自俄國名師紐豪斯的門下,李希特是自學出身的鋼琴家,從小無心投入樂壇的他,卻靠著閱讀管弦樂總譜和歌劇總譜,培養出一身驚人的彈奏技巧,在十九歲決定從事演奏的他,在投入紐豪斯這位身為波蘭作曲家齊瑪諾夫斯基堂兄的莫斯科音樂院鋼琴教授的門下後,紐豪斯自承沒能在技巧上教他太多,因為他在當時已經完全俱備超技大師應有的所有技巧,紐豪斯所做的只是拓展他的曲目和眼界而已。相對於吉列爾斯在彈奏上往往中規中矩的樂風,李希特是一位比較仰賴直覺和靈感的演奏家,他不喜歡受到明星式的擁戴,有一段時間經常是以自助旅行般的方式在蘇聯境內巡迴演出,只要看到喜歡的穀倉或教堂,就停下來舉行演奏會,那是和二十世紀其他和他同樣地位崇高的鋼琴家那種廟堂式的演奏方式完全不同的。由於他難以預測的演奏風格,李希特比吉列爾斯晚被蘇聯官方公開給西方,當吉列爾斯先到西方國家並受到肯定時,他曾對西方國家的樂評人說,如果你們以為我很出色的話,那等你們看到李希特再說。果然等李希特在一九六一年來到美國演出時,也印證了吉列爾斯的預言。吉列爾斯在七零年代以後,演奏風格轉入古典樂派的嚴謹和自持,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貝多芬詮釋者之一,但在七零年代以前,他在俄國卻是以彈奏超技浪漫曲目聞名的鋼琴家,這套錄音中他所彈奏柴可夫斯基的三首協奏曲就是他在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錄音作品。相對於吉列爾斯較保守的曲目,李希特的曲目選擇和詮釋風格則往往出人意表,像他這樣地位的鋼琴家,其實只靠彈奏拉赫曼尼諾夫和貝多芬就可以賺飽荷包又討得觀眾喜歡,但他卻總是敢於冒險和挑戰,而且在彈奏較少為人彈奏的曲目上,也總是相當具有洞察力,本片這兩份錄音可以說是二十世紀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