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現今華沙小交響樂團於2008年八月十七日在「蕭邦與他的歐洲」音樂節中的演出實況,也是近年發行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被佔領期間音樂創作的系列完結篇。這段黑暗時代有不少優秀的作品誕生,卻因為歷史因素鮮為人知,或者因樂譜被焚而失傳。
梅奇斯拉夫‧魏因貝格在1948年完成的大提琴協奏曲充滿著悲傷的情緒,獨奏部分就像是一首孤獨憂鬱的歌曲。作曲家在戰時因為猶太血統不得不逃離波蘭前往蘇聯,他似乎把自己在華沙音樂學院畢業後幾個月,就與家人永遠分離的經歷寫入作品裡。
1966年重新修訂,獻給第二次世界大戰受難者的帕努夫尼克第二號交響曲《輓歌交響曲》就像是一幅不間斷的三聯畫。首尾兩個樂章是對於死者與孤兒的哀悼,中間樂章則是對戰爭瘋狂、嗜血行為的戲劇性抗議。
「安德列‧柴可夫斯基」是這名波蘭作曲家幼年時期為了在戰爭中活下來而使用的假名,從此沿用一生。這部鋼琴協奏曲是他幼年時期的回憶:為了求生,他必須安靜躲在幽閉黑暗的衣櫃。待了數小時?七週還是兩年?他完全記不得,彷彿時間完全停止,只有無窮的恐懼與無盡的黑暗。
§ 曲 目 §
1-4 梅奇斯拉夫‧魏因貝格:C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43
5-7 帕努夫尼克:第二號交響曲《輓歌交響曲》
8-11安德列‧柴可夫斯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