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Virgin唱片已經灌錄許多專輯,但是法國小提琴家卡普松卻只灌錄過一張協奏曲專輯:孟德爾頌與舒曼小提琴協奏曲,而且那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不算他和阿格麗希、麥斯基合作的貝多芬三重協奏曲、以及和弟弟合作的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不同於大部份當前小提琴新秀,一上場就以大型小提琴協奏曲向樂壇扣關,卡普松在這方面顯得格外謹慎和保守。其程度甚至比晚他出道許多的大提琴演奏家弟弟更明顯。
如今,卡普松推出個人第二張小提琴協奏曲錄音,莫札特的選曲讓人大感意外,因為它講究並不在技巧,而在音樂品味,這不禁讓人好奇卡普松心目中對自己的期許和定位何在。運用很少量的揉音、採用簡潔而明快的斷句,卡普松的莫札特協奏曲,受到很大幅度古樂演奏的影響,追求透明而不世故的音色變化,也讓他這三首莫札特協奏曲在古今同曲錄音中顯得突出,而這其實顯示出當今歐洲詮釋的一個新進展:以傳統樂器演奏出具有古樂學派鮮明風格的手法。這說明了在過去20年間,古樂學派的確發揮了它的影響,成為音樂家追求新靈感的來源,這也同時說明了所謂的詮釋,沒有所謂的傳統,所有的傳統都在隨著時代演進革新。
使用瓜奈里1737年名琴「Panette」,這把原由史坦使用的古琴,其音色的特質似乎特別適合卡普松所要採用的詮釋風格:清淡而恬靜,不講究誇張對比的音量和重音。為此,卡普松刻意選了一套由古鋼琴家羅伯.列文(Robert Levin)特別譜寫的裝飾奏,正可以應證卡普松這整份詮釋築基於古樂學派的說法。列文對於莫札特的研究在歐洲樂界素響聲名,他重建的莫札特安魂曲被視為遠勝以往重建版,更能貼近原作。因此也讓指揮家賈第納委託他將巴哈多首清唱劇遺失的管弦樂段重建,以助他將自己的巴哈清唱劇全集錄音推向更完整的收集。而列文為莫札特作品所寫的裝飾奏被視為還原莫札特時代面貌的重要貢獻,這份錄音中,卡普松就是以這樣還原作品原貌的精神,為我們呈現莫札特這三首弦樂協奏曲。